欢迎来到云好人!
loading
免费发布信息
·高唐 [切换]

      高唐文物古迹

      2023-06-23 21:06:26发布,长期有效,198浏览
    • 收藏
    • 置顶  |
    • 举报  |
    • 区域:高唐
      • Q Q:867735559QQ在线交谈
      • 联系人:王苏杰
      • 电话:188****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
        • 云好人提醒您: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,记录好人好事,歌颂好人好事,传递正能量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,好人一生平安!本站旗下有《中国好人网》以及各县市《好人网》请记住我们!
    • 信息详情

    时间: 2023-01-18

    【齐长城】 在高唐境内西部和西北部,有古城墙般河堤蜿,呈西南、东北走向,即前面古黄河考中所提及之古堤,老百姓谓齐长城或黄堤,高唐旧志称爵堤。我们认为是战国时,齐国所修堤防长城。前面已做考证。1975年之前,保存尚较完好。堤基宽厚,堤身高大,最高处约三丈。1975年,农业学大寨,普及大寨县,群众性平整土地,大部分成为平地。唯后屯、李奇庄之间,田庄、桑庄北,打渔李西、黄圈至西屯尚有遗迹。高唐旧志列为“高唐八景之一”,即“爵堤晴雪。”

    【清平县城遗址】 即今清平镇政府所在地,距高唐县城约40华里。自公元1069年至1940年为清平县城。清平镇现仍保留少量遗迹和文物。但大部分在1940年县城迁址康庄时被拆除。现仅存古城墙根,迎旭门城东门,原来仅剩大门洞和土墙,城门楼为1996年重建、文庙的影壁、古柏和大殿。

    【马颊河】原为禹疏九河之一,因河道上宽下窄,形如马颊而得名。今之马颊河已非禹迹。

    据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,禹导河至于大邳(今河南省浚县西南),北过降水(今漳河上游),至于大陆(今河北省巨鹿县西北),又北,播为九河。禹认为,河水自高处而来水流湍悍,难以在平地行走,常败堤破岸,造成水灾,于是开二渠以引河水而减小水势,到大陆之后,疏为九河,共同迎受河水,因已经近海,再形不成水患。所以说禹疏之马颊河应在大陆之北。《水经注》载“春秋时期,齐桓霸世,禹疏九河,川渎多亡秦汉之时,九河已影迹难寻。”又据《汉书·沟洫志》,西汉成帝时,河堤都尉许商曾说“古之九河之名,其中有徒骇、胡苏、鬲津,今见在成平、东光、鬲津(今鬲县)县界中。”又说“自鬲津以北至徒骇,其间相去二百余里,是知九河所在,徒骇最北,鬲津最南。”据《尔雅》九河排列顺序,自北向南,第一条是徒骇,第三条是马颊,第五条是胡苏,第九条是鬲津。而徒骇在成平,胡苏在东光,鬲津在鬲县(今平原县西北)。禹疏之马颊河的位置大体也就在河北省成平县南、东光县北。

    今之马颊河位于黄河下游左岸,源于河南省濮阳县之金堤闸,经清丰、南乐,河北省的大名,山东省的莘县、冠县、聊城、茌平、临清、高唐、夏津、平原、陵县、临邑、乐陵、庆云、宁津、无棣,由无棣县黄瓜岭以下注入渤海。河道与原马颊河迥异,全长428公里,其中流经高唐境内28公里。

   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(1933),山东省建设厅统一组织沿河各县开挖马颊河,并修建了马颊河南支三孔穿运涵洞,使马颊河上游延伸到河南省濮阳县境,成为今之马颊河。

    今之马颊河起自河南省濮阳、经清丰、南乐又经河北省大名山东境、经莘县、冠县、聊城、茌平、临清、高唐、夏津、平原、陵县、临邑、乐陵、庆云、在无棣县沙头铺东北入渤海。

    【徒骇河】 徒骇河原为禹疏九河之一。史载“禹治此河用工极众。此河工难,众惧不成,故人徒惊骇也,因而命名徒骇(《尔雅释文》)。禹开九河的位置,从北而南,雁行鱼贯,前面(马颊河一节)已有叙述。据此,徒骇河应在最北(今河北省交河县境)。清代傅洪泽主编的《行水金鉴》又说“漳河自巨鹿以北,历南宫、新河、戴州、束鹿、深州、衡水、武邑、阜城、献县、交河、青县、静海......天津入海。即古徒骇河之河道也。”可知,今之徒骇河已不是禹疏九河之徒骇河,仅用其名而已。

    中华民国二十年(1931)3月,山东省建设厅组织沿河14县开挖徒骇河,在聊城市的四河头,把运河东的徒骇河和运河西的金线河接续起来,统称徒骇河。即今之徒骇河。

    今之徒骇河起自河南省清丰县永顺沟和山东省莘县的大沙河,在大洼集汇流后,经莘县、聊城、茌平、高唐、禹城、临邑、济阳、商河、惠民、滨县,在沾化县流渤海。

    【盼子墓】为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盼子之墓。墓在固河村西南(原观音寺北)200米处,距县城17.5公里,群众称曰“大冢”。该墓过去封土高大,因坍塌流失和群众用土,逐年缩小。现封土高4米,直径20米。其西为尹集镇四新村西南之减水回龙庙,有庙中残存明嘉靖26年重建回龙庙碑一通,碑阴刻:“东至盼子墓八里”等文字,可为一证。1958年,曾在墓之南侧发现砖砌墓道,考查认为是汉墓,不一定是战国时墓冢。确切结论有待该墓挖掘后方知。

    【固河汉墓群】位于固河村西南部,分布在长0.7公里,宽0.5公里的地面内,原有7个高大的墓冢,除盼子墓尚有封土外,其他6座已被铲平。整个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较好。曾出土过陶楼、汉画像石、陶灯、陶案、陶灶、陶猪、陶狗、陶鸡等文物。其中陶楼1958年被挖出后,由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,曾多次出国展出,为国之瑰宝。汉画像石为墓室之门框上方条石,曾被砌于固河村西部一池塘的流水口上,现为县文物管理所收藏。另外,在固河村北、村南也有一些无封土的汉墓存在,也曾出土过大批文物。这证明汉墓群的面积还要大,数量还要多。

    【华歆墓】位于固河镇大华庄村西北200米处。现存封土高3米,直径7米,墓葬保存完整。墓室顶部因塌陷出现缺口,约1米见方。从顶部缺口能看清墓室,此墓为砖室结构,上为圆形拱顶,底部呈八角形。当地群众认定,此墓为大华庄华姓祖坟。高唐旧志记载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。但从墓室结构看,不一定是三国时期的墓冢,可能为唐以后墓葬。最后结论只有发掘后确定。

    【大觉寺及舍利塔】 原城东南(旧糠市街南端,鱼丘湖之东南湖北岸)曾建有大觉寺。《明宣德九年碑记》云:“高唐州东北陬有净地焉,周回五百余丈。唐时有僧于此创立大觉寺以崇奉佛教,又于寺之东北偏建舍利宝塔。”清康熙年间高唐知州张诗凤有《募修寺塔引》云:“......唯大觉寺古塔岿然一峰卓尔,晴雨干霄犹堪频眺耳。余朔望躬诣,俳徊瞻仰,而读其残碑所记,乃唐时尉迟敬德将军所监造也。”以上记载了大觉寺及舍利塔所在方位和监造时间及监造者。而不知其殿宇规模。但所言方位将“城东南”误为“城东北”。寺“周遭五百余丈”,约合65市亩左右。道光九年(1829),因地震,舍利塔倾斜,道光二十年(1841)倾覆,解放前期大觉寺已仅余断壁残垣。

    大觉寺因是唐朝所建,故群众皆称为“唐寺”,历史上曾十分兴旺繁华。清代中后期寺前广场成为高唐重要商贸中心,尤以棉花交易最为繁盛。自东汉开始,经历了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佛教在中国大为发展。唐玄宗时期,虽沙汰僧尼,整顿寺院,全国寺院仍有5358座,僧尼达13万人。从官府、达官贵人到一般平民,建寺院、塑佛象,信佛教之风十分炽烈。唐代诗人杜牧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之言并非虚妄。仅高唐历史上就有大觉寺、兴国寺、观音寺、大乘寺、大兴寺、崇兴寺、白佛寺等。

    2004年,高唐县开始复建大觉寺。20069月,大觉寺念佛堂建成正式开放。随着大雄宝殿、舍利宝塔以及其他殿宇设施的建成,不远的将来,大觉寺这一千年名寺将重现高唐大地。

    【兴国寺及兴国寺塔】兴国寺,址在梁村镇梁村街东北。始建年代已无考。据清道光十六年《高唐州志》记载:“在州城东北三十里。正统九年重建,有浮屠十三级,塔顶今圯”。并记:“明成化十四年碑记略云,梁村寺距高唐郡治三十里,毁于元末。正统九年大觉寺僧正行殷率善士冯志公、马文理议请僧行深为化主,上肯其奏,敕名兴国。行深弟子正省,大其殿宇,宏其山门及廊庑、僧房、厨舍,靡不焕然聿新。因勒石以纪其本末云。李翀撰。”1986年,县政府拨专款对塔基四周进行维修,南西两面,由塔基向外20米,填土夯实,又用方石砌成护坡。施工时,在距地表5米深处挖掘出明成化十四年“敕赐重建兴国寺碑记”石碑()。另外,清乾隆四十三年,吕真、李翀等重修,并有碑记。前之李翀为明景泰元年举人,与后之李翀为两人。

    民国二十五年《高唐县志》则在论及兴国寺古槐时说:“考之寺及塔当系唐代旧物也”。

    兴国寺早已毁没,唯塔至今犹存。历史上曾几次修缮,原塔址在兴国寺内,大殿前方偏西南方向。塔为青灰砖石砌筑、八角密檐式仿木结构,共13级,高37.5米,底座周长22.8米,占地面积32.49平方米。底层系重檐,门洞北开,下为金刚座。二至十层均单檐,下有陶质斗拱承托,四面设门。塔体自二层起由下而上逐层收分。塔顶为全葫芦状。全塔呈八面梭柱体,挺拔峻峭,高耸入云,气势非凡。从建筑形式看,属宋塔风格,当地老百姓也相传为“宋塔”。然而,因历史上多次修缮,已难看出原貌,证以历史资料并考以古槐,应为唐塔。此塔当系舍利塔或藏经塔。

    20007月,高唐县政府拨款60万元,对兴国寺塔进行重修。今已成为高唐一大景观,游客络绎不绝。

    【清平文庙】 址在高唐县清平镇村内东北隅。原为清平县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,为清平联立师范、高唐县第二中学校院。文庙仅存大成殿、影壁和古柏,金代的仅存一株。清平文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(1173),后来16次增建和修缮。其内部殿字设置与各县文庙大致相同。

    大成殿面阔5间,进深4间,占地面积277.8平方米,单檐灰瓦歇山顶,五架梁前后廊,虽经多次维修,梁架结构基本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,外观则是清代最后一次维修保留下的面貌。

    影壁在大成殿南100米处,高5米,宽10.25米,厚1.27米,整体用长方体青砖砌成。琉璃瓦盖顶,能透视,中间有一方形绿色琉璃饰件,琉璃分12块拼砌而成,上嵌“太和元气”4字,字周围环以黄色圆圈。影壁所用长方体砖,上有“乾隆二十五年”戳印。因此,影壁当为清代乾隆年间建筑。

    另外,原文庙院内古柏参天,为金代建庙时所植。清平县旧志将其列为清平县八景之一,名曰:“黉宫古柏”。其大者,三人合抱不能交。因间或砍伐,1990年尚有6株。清代人王贵笙有诗存民国二十四年《清平县志》:“百尺虬龙老不死,鳞甲苍苍间朱紫。居近圣人更能灵,勃然奋臂孥云起。忆昔金源主中夏,沐浴华风沾圣化。九夷不陋君子居,一木也堪支倾厦。泮永久无芹藻馨,坛杏红余叶满庭。独此贞心邀圣鉴,千秋不改岁寒青。世事沧桑经几度,饱阅风霜兼雨露。斧斤水火不能伤,神物定有百灵护。托根得地人争仰,柯叶纵横年年长。冷然风过起清音,犹疑壁中丝竹响。噫吁喊,万物代谢等蜉蝣,此柏特为天所留。常傍宫墙觇美富,大材不用亦何求。"

    20097月至20109月,清平镇政府筹资对文庙进行恢复性建设。对大成殿按原样进行落架修复,整修了影壁,并恢复修建了棂星门、泮桥、泮池、杏坛、戟门、东西两庑。

    【高唐文庙】 今泉林宾馆占地即原高唐文庙遗址,现仅存大成殿和原文庙大门前古槐两株。高唐文庙始建于北宋,有宋大观八行碑为证。但到元初,因屡经兵燹,虽然仍有庙宇、孔子像及诸设施,已破旧不堪。元至元初,知州张廷瑞于此设“师生授业之所”(元·阎复《重修庙学碑记》),即为庙学。元至元二十四年,知州郑德邻进行重建。明、清两代又多次重修扩建。其庙内设置与各县大致相同。整个院落后来全称“学宫”。中间为棂星门,泮池、戟门、大成殿、崇圣祠、明伦堂依次向北排列,棂星门前为影壁,嵌“太和元气”四字。左边为文昌宫、魁星楼、文昌三代祠,学正宅等。右边有乡贤祠、忠义祠、节孝祠、训导院等,现仅存大成殿,坐落于泉林宾馆中央。其面阔5间,进深4间,占地面积275平方米,为歇山式建筑。顶部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外,其余均为灰瓦。檐下头拱均为装饰性附件,并非承担重力的实拱,明显为清代建筑风格。

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上级曾拨款对大成殿进行维修。正面恢复了原来的通天木格式门窗,并按古建筑要求进行了油漆,使之恢复了原面貌。琉璃瓦歇山项,保存基本完好。2005年,县文物管理所对其又一次进行了重修。

    高唐文庙,自元代重新修建后,一直是县学,即学宫所在地。清朝末年,废除科举制,又是高唐的“洋学堂”所在地,为高唐培养出大量人才。明代进士刘魁、梁镛、田稔、杜潜,均曾入泮于此。清光绪二十九年始创官立高等小学堂,原址鸣山书院,光绪三十一年迁址于此。民国初,县立女子初等学堂,民国八年又添设高级,至民国十八年,合并于县立第一小学,即迁于文庙。

    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,少年时代即曾在此读书。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很长一段时间,女子高小、女子师范、高唐一中都曾把校址设于此。

    【李逵井】址在鱼丘湖东北湖南岸。据城中百姓历代相传,此井为北宋时旧物,本是一眼枯井。当时,柴进为高廉所害,被打入死囚牢。狱吏蔺仁害怕柴进遇害,趁城中混乱、偷偷把他藏入此井之中。梁山英雄打破州城后,李逵曾下井救出柴进,因此名“李逵井”。原井已淤,仅余地面部分井壁,1998年修建“柴府”时,对此井进行了修复。

    【陶楼】固河村汉墓出。此陶楼造型为汉代宫殿样式。楼为四重檐仿木结构建筑。第一层,底部有十字刻花栏板,檐下有两组一斗三升式半拱,承托绿釉瓦顶四面均有透棂栏板做为墙壁檐部四角挑出,顶上饰以瓦垄。第二、三层底部四周亦以透棂栏板围起,顶部结构与一层相同。第四层比1-3层较小,顶部结构与下层相同。整个陶楼顶部为宫殿式正脊两端高挑。四条戗脊均出挑角。陶楼设计美观大方、精密严谨,做工精细逼真,充分反映了汉代高超的建筑艺术。此陶楼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。

    【绿釉厨俑】固河村汉墓出土,为切菜厨俑。通高28厘米,肩宽14厘米,案长11厘米,宽4厘米。厨俑头戴大顶锁口厨师帽,身穿右衽上衣,衣袖卷至肘部,面带笑容,做切菜状。造型逼真、自然、大方。通身施以绿釉,釉色光亮。可以看出,汉代我国膳食业已相当进步,不仅白、红案分工明确,而且已有专职厨师。

    【陶灶、陶猪、陶狗、陶公鸡、陶鸳鸯】均系固河村汉墓出土。从以上陪葬品可以看出,汉代当地人生活已经比较稳定,家庭不仅饲养猪以供食用,而且有狗护院,鸡司晨,且有鸳鸯类艺术品以供装饰,这对研究汉代人的生活起居极具价值。

    【东魏、辽代、金代器物】 因高唐历史上曾有几个阶段属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区,故而遗留有不少带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器物。如祁寨村房公墓出土的南北朝时东魏之黄釉瓷壶、瓷虎子、瓷谯斗,赵寨子乡王辛庄出土的辽代白釉刻花竹节凤首瓶等,均为中原地区少见珍品,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价值作用。




    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

    首发网址:http://gaotang.yunhaoren.com/guaikuang/12172.html
    查看全部高唐概况信息
    发布一条高唐概况信息

  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    • 高唐新发布
    上一篇:高唐民族民风
    188613622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