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棉花】
高唐棉花种植在宋代已开始出现,但是尚处于实验阶段,形不成规模。在元代以前,高唐是植桑养蚕的主要地域,“蚕丝之富为山东名郡”。真正大量种植棉花是从明代开始的。那时官府通过行政命令让农民种棉花,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,同时种棉效益高,“利夺蚕桑”,这就使高唐植棉迅速发展起来。明《嘉靖统志·东昌府志》记载,棉花“在高唐为州民恒产”,“货以木棉甲于齐鲁”,被誉为“金高唐”。到清代康乾年间,则更达到鼎盛时期。
棉花在高唐大地上安家落户,久居不离,最根本的原因是高唐的自然环境适合棉花生长。
其一,高唐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区,土地多白壤,耕层质地良好,种植的棉花生长旺盛,桃大、桃多而肥硕,棉花产量高。这种土地在高唐达60多万亩,占总土地面积的66%。
其二,高唐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。在棉花生育期日照时数达1604小时,全年平均积温达4341.7℃。光照充足,热量丰富,保证了棉花对温度和光照的需要。高唐在棉花生育期的降水量一般为500毫米左右,保证了棉花对水分的需要。
其三,高唐的轻壤土含有多种利棉元素,所产棉花内在质量好。
由于高唐植棉条件得天独厚,高唐棉花一向以洁白细软,衣分多、纤维而著称于世。传说,清代时,高唐给朝廷进贡贡棉,用船只经卫运河送往北京,曾发生翻船事故,棉花翻入河中。因高唐棉花具有良好的脱水性能,飘流数里而不沉没。
【空心面】
高唐西部一带,面制品中有一种面条,细如发丝,即“空心面”。群众俗称“挂面”或“坠面”。其实,空心面的原产地是今高唐县的三十里铺镇和原清平县的东部。据说,这种面制品,作为鲁西特产在明清运河漕运发达时,曾北销京津,南下江南。
空心面制作比较细致、费工。至今清平镇、三十里铺镇仍有不少空心面作坊。制作方法是,用上等面粉加入适量碱面、细盐,用冷水把面和好后,揉透醒好,然后盘条,2~3遍后,挂在专用木架子支起的木杠上用手轻拉,晒干后切成段,用纸封好,即成。冬季,则要在地窨中,支木架子晾制。成品白如银丝,条条空心。因面是在木杠上慢慢坠成的,所以叫“坠面”。又因面内掺有碱面,经晾晒发酵,中间变空,所以又称“空心面”。空心面水煮不断,汤水不浑,下入锅内,水开即熟,盛入碗中,只需浇上少许芝麻油、食醋即可食用。入口柔软滑腻,易于消化,是老弱妇幼的食用佳品。过去,高唐妇女产期,多配以荷包鸡蛋食用之,俗谓“养月子”。
【老王寨驴肉】
尹集镇老王寨村加工驴肉久负盛名。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。因当地风俗,认为驴是鬼,故又称驴肉为“鬼子肉”。据说,清朝时老王寨驴肉曾装入封闭的条篓中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,并做为贡品进献朝廷。也曾作为土特产被选入过去出版的《山东乡土教材》。
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老王寨驴肉加工达到历史上的最盛时期。老王寨村由原来的四家加工户,发展到十几家。高唐城内还建起了加工厂。老王寨驴肉如今已成为大型宴会和家庭招待的必备佳肴,特别是在上海等南方城市最受欢迎。因驴肉具有养阴、润燥、补血等功能,与东阿阿胶、博平圆铃大枣被南方人视为山东生产的三大补品。
老王寨驴肉之所以被列为名吃,成为贡品,首先是因为肉源优于其他地区。高唐与德州毗邻,德州历史上即以出产毛驴而闻名。德州驴以食草为主,个大有力,同时体多精肉、细肉、味道鲜美。高唐是德州驴产地之一,因此以德州驴为原料,宰杀的驴肉优于其他地区所产。其次是老王寨驴肉加工精细,方法独特,有一整套传统的制作办法。一是宰驴。宰前先给驴饮含盐清水,饮水后遛驴,遛完后再拴在一个固定木桩上,让驴绕圈奔跑,奔跑一阵停下便杀。这样,经过稀释血浆,加速循环,血放得干净,肉少杂质。二是煮肉。将肉分割成5-10斤重的大块,先在清水内净血,然后放入凉汤(多年老汤)锅中。待汤烧开后加人少许火硝(用来提色、清污),随后放人装有茴香、丁香、桂皮、陈皮、肉豆蔻、草果、白芷、砂仁、川芎、杜仲、干姜等三十多种药料的纱袋,改用文火敞锅煮2-4小时(驴老时长)。三是卧缸。先在瓷缸内放入与煮肉时相同的药料,将肉汤去浮油后倒入缸内(锅底之余渣末不能入缸),再将煮好的肉凉透后放入缸内。卧缸时间越长越好。
加工后的驴肉,呈酱紫色,烂而不散,软而不松,清香鲜美,百吃不厌,且具补血、活血、降压、滋补之作用。因此,男女老幼皆视为食中美味。俗谓“天上龙肉,地上驴肉”,不为虚妄。
【高唐老豆腐】
高唐老豆腐(又称豆腐脑),是高唐的传统小吃。它因风味独特而受群众喜受,历代流传而不衰。老豆腐摊不仅遍布高唐城镇、农村,而且进入北方大城市。
高唐老豆腐用精选的黄豆制作。方法是:先将黄豆去皮打成豆䜺子,放人经阳光长时照晒的储存水(用净化背阴处的河水最好)中,浸泡短时,待豆䜺子泡涨后,用石磨磨浆。磨成的豆浆经煞沫、过包(滤渣)后,入锅熬成豆汁,退温后装入缸内,按比例点入石膏,然后封口,20分钟后即成老豆腐。食用时,用平勺撇入碗内,加入卤和食用油等配料。
高唐老豆腐所用卤和油的制作有独到之处。卤用优质酱油和精盐加水人锅,并配以茴香、丁香、桂皮、姜片等10余种佐料熬制。油用优质棉籽油在文火上熬,除去油沫和杂质。数小时后,放入葱、甜酱、花椒等佐料。另外用优质辣椒剁碎用油煎制成酥辣碎末和辣椒油,以备爱食辣者食用。
高唐老豆腐洁白明亮。嫩而不松,卤清而不淡,油香而不腻,食之豆香、油香扑鼻,回味无穷。聊城老豆腐与之比较,失之豆腐过粗;夏津、临清老豆腐与之比较,失之卤汤味道欠佳。因此,高唐老豆腐名压鲁西。又因豆类制品含蛋白质、钙质等成分丰富,素称营养食品,高唐向有“要长寿,吃豆腐”之说。制成老豆腐后容易消化吸收,味道鲜美,故深受欢迎,久而不衰。
【高唐饼卷肉】
饼卷肉也是高唐的传统名吃之一。做法是用上好白面粉和面,不加任何佐料,在案板上用面轴制成两铜钱厚薄的薄饼,然后不加油在饼鏊上烙熟,放在笸箩内捂起来保温备用。食用时,把刚出锅的熟肉切成碎块,卷在薄饼中间。薄饼既柔软又有烙制的香味,配以精细熟肉,食之清香可口。过去只卷猪肉,如今已分猪肉、驴肉两种了。顾客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。
现在,高唐城内有多家饼卷肉饭店。但最早制作饼卷肉的却是杨屯乡夹滩村和姜店乡梁庄村。究竟始于什么年代,已不可考。据现在调查,只知,夹滩村的张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。因夹滩是个集镇,张姓多有开饭馆者。梁庄村的梁姓也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,世代以宰杀猪、牛为业,并制作熟肉出售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相隔十几里路的两个村子开始联合起来,共同拼成了饼卷肉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特吃。每逢春秋,方圆几十里的集镇赶庙会时,夹滩人和梁庄人便一起到庙会上搭棚开设饭摊,制作饼卷肉。夹滩人擀饼,梁庄人切肉,两个饭摊设在一块,形如一家。
夹滩人烙的淡饼既薄厚均勾又有口劲。据说,把烙好的饼搭在木架子上,小孩子坠着打秋千,饼都不会拉断。一些老师傅,擀出的饼一般大小,每个重量上下不差半两。饼在鏊子上烙好后,用翻饼批子挑起一甩,饼便轻轻飘落在笸箩里,摞在那里,像剪刀裁过的一样整齐。看他们烙饼,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